查看原文
其他

年轻人也热衷“囤破烂”……终于,我活成了我妈的样子

津彩青春 2019-08-28


导读

 对待日常用品是“断舍离”,还是“囤破烂”?一个有趣的发现,这届年轻人好像特别喜欢收集“破烂”。




从衣服上拆下的吊牌、叫外卖攒的一次性筷子……他们用这些东西,把屋子塞得满满当当。


原本以为只是个例,上网一翻才知道属于常见现象,个别“丧心病狂”的,连番茄酱包、方便面调料包都舍不得丢。


↑积攒的纸袋子。受访者供图


都说要过“极简生活”,他们怎么了?



猫毛都要收集,是“病”不?


很多人爱看电影,但他们可能数不出某段时间内看了多少部片子。“90后”陈皮一般能说清:没啥意外的话,她都会把电影票好好留着。


别人看完电影随手把票撕了,她是随手揣进兜里。然后找个票夹,把电影票分门别类放好。隔三差五挑挑,字迹已经磨没的丢掉,空出来的位置再放新的进去。


↑图片来源:网友微博截图


景点门票也是。她准备了一个小本,把门票当书签用。短短一年时间就存了一大把。对她来说,这些留下来的门票有着特别的意义。


“比如这张。第一次和另一半去红螺寺,因为导航出错吵了一路;爬山时才发现,号称‘运动之王’的另一半恐高。”陈皮还记得,因为全额购票可以抽奖,他俩还抽中了一只削皮器。


↑“囤积”的部分门票。受访者供图


这些票据不再只是一张纸,而是人生旅途的点滴。


最令人意外的是,陈皮还囤过一阵子“猫毛”,以前家里养着一只英短,每到换毛的时候,她最爱拿一把小梳子,把梳掉的毛搓一个球,想留起来做毛毡玩具。



朋友开玩笑般给了一个评价:这是“病”啊,得治。


终于活成老妈当年的模样


“在爱攒‘破烂’这件事儿上,终于还是活成妈妈当年的模样。”


买菜用的塑料袋,新衣服剪下的吊牌……王玲是个“85后”,这些东西她都不会轻易扔掉,连装化妆品精油的小瓶子都留着。


她自嘲“这是遗传”,“我妈就喜欢囤些小零碎,礼品盒都留着。小的时候我还笑过她,家里都变成废品收购站了。”


↑图片来源:网友微博截图


最近两年,王玲连购物袋也不扔了,大袋套中袋,中袋套小袋,小袋套微型袋……整整齐齐摞在一起:塑料袋放厨房,纸袋堆墙角,“这留着盛垃圾多好?”


↑图片来源:网友微博截图


她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有了“囤积癖”,“总觉得那些东西还会有利用价值,就是做不到断舍离”。


在“囤破烂”的路上狂奔


冷眼一看,身边像陈皮、王玲那样爱囤“破烂”的年轻人,似乎越来越多了。从85后到90后,玻璃瓶、纸箱子……只有想不到,没有囤不了。


一些年轻人喜欢“破烂”颜值高,比如空了的化妆品盒子。再加一些创意,就是一组实用的收纳箱。


↑图片来源:网友微博截图


另一些人则说,一只用过的笔、一张车票,或者不同时期的信封,都是生活的痕迹。


就像有人喜欢留着上学、上培训课的教材;有人喜欢存着不同时期参加活动的参会证。


↑图片来源:网友微博截图


一个姑娘原本自称是一股“清流”,旧的、快用完的东西就要丢,品相不好的水果也要扔。但近来却开始积攒香水包装盒,觉得既好看,又方便存东西。


不爱扔东西,像是父母一辈常做的事情。很多爱囤“破烂”的年轻人——也许还有中年人,却正在这条路上一路狂奔。


为啥他们喜欢囤“破烂儿”?


知乎上曾有过一个提问,叫“囤积癖怎么治?”


问题描述跟收集“破烂”的习惯很相似:“明明那些大家都不要的东西我却视若珍宝地把它们收藏起来,总觉得日后会用得着它们,总觉得扔了很可惜。”


这大概也是很多“囤破烂”年轻人的心声。


图片来源:网友微博截图


在这里,“囤积癖”自然是一种调侃。根植更深的,可能是中国式生活哲学“物尽其用”:早年的物质匮乏,传统的节俭美德……人们容易把目前无用但看上去“将来有用”的物品保存下来。空的玻璃瓶子还能养花,破布头还能补衣服。


这种生活哲学,绵延了或许不止一代人。在今天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。


“对待日常物品,‘断舍离’是一种方式,‘囤破烂’其实也是。”王玲觉着,也许后者够不上“环保节约”那么高的评价,但这是一部分年轻人选择的一种生活态度。


再不然,也是像陈皮所说,每一件“破烂”都带着人的记忆,每一段记忆又是一部分人生,积攒起来,就能拼出自己在人间的大致旅程。(陈皮、王玲为化名)


网友说:年轻人的生活终归受老一代人的影响




对此,你怎么看?


~这些同样精彩~


◆你好,天津的老街

◆孩子被欺负到底打不打回去?女教授这么说……家长群炸锅了!

来了!天津又一网红图书馆开馆,位置就在...


图文来源 | 中国新闻网、共青团中央、新浪微博、百度图库等

责任编辑 | 翟雅暄

审核签发 | 杨冉冉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